這本書我非常推薦給那些在筆記整理上遇到困難或喜歡使用數位筆記的人。
過去我曾經看過一些部落客介紹的 PARA 專案分類架構,但當時理解力不足,無法真正掌握其精髓。在閱讀《第二大腦》後,過去那種知識無法有效分類和運用的狀況,讓我感覺自己成了「資訊囤積者」。這本書讓我釐清了做筆記的正確觀念,改變了我對個人筆記的認知,並讓我了解主題性筆記的優點和未來的筆記方向。
讀完這本書,我甚至能感受到其他人無痛完成一本書的喜悅,幾乎不會遇到寫作瓶頸,這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真的是「醍醐灌頂」!
書中介紹的 CODE 筆記法,涵蓋了記住重要事情的四大步驟:
- C(擷取):作者強調擷取知識的過程應該像策展人一樣,有意識地挑選那些與自己產生共鳴的知識,而非只做「舒適圈」筆記。書中還分享了費曼挑戰十二道難題的故事,讓我明白要不斷在人生中尋找問題來解決。此外,泰勒斯即時捕捉靈感創作音樂的例子,也體現了這種知識管理的價值。
- O(組織):這部分講解了如何組織手邊的知識寶庫,並且詳細介紹了 PARA 系統的操作方式:
- P(專案):短期內正在進行的任務,如職涯或個人生涯中的具體目標。
- A(領域):長期持續管理的責任範圍,可能是職場或個人發展領域。
- R(資源):未來可能需要的資料或興趣主題。
- A(檔案庫):其他暫時不需要但可供未來使用的內容。
- D(萃取):提取筆記中的精華,為未來的自己保留最重要的知識。書中還提供了如何將資訊萃取成摘要的具體範例,強調這種過濾過程的好處。
- E(表達):最讓我受益的部分是,作者提醒我們不要因為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而遲遲不去實踐,知識只有在運用中才能變成屬於自己的。書中介紹了五種中間產物包,這些不僅能成為其他專案的資源,也能幫助我們更靈活地運用筆記。
整體來說,可以用一張圖表來概括這個方法的全貌(如下圖所示)。
---
書中還提供了一個專案啟動檢查表的策略:從一個空白的筆記開始,寫下初步想法,通過關鍵字搜尋過去的筆記資源,將這些想法聯結到專案資料夾,逐步構建出專案的大綱與內容。書中還介紹了「海明威橋」技巧,讓我們在完成一個階段後,為下一次攻擊做好準備,並強調縮減規模、集中火力的重要性。每週與每月的回顧能幫助我們校正方向,完成專案後則可根據專案完成檢查表,將中間產物包移到 R 資源或其他資料夾,完成整個循環。
總結來說,這本書不僅適合那些對筆記整理有困難的人,也非常推薦給數位筆記愛好者。
照片來源:博客來、Medium
關鍵字:CODE、PARA、筆記去處、無痛寫書、構想列島、海明威橋、縮減規模、回顧、中間產物包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