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來源:博客來
《晶片對決》一書介紹了一片小小的晶片歷史緣由,如何從驅動智慧手機、人工智慧、軍事武器,到改變全球經濟格局、甚至影響美國總統大選。從不同國家的角度,深刻剖析半導體的重要性,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內容不僅精彩,更發人深省。
半導體供應鏈與美國的戰略考量
2020年底,汽車業的「晶片荒」讓全世界意識到半導體供應鏈的脆弱性,也促使各國重新審視自身在半導體產業中的角色。美國在冷戰時期憑藉半導體技術贏得戰略優勢,而後選擇將晶片生產外包至亞洲,以降低生產成本並專注於創新。然而,這一策略逐漸削弱了美國的製造優勢。同時,在外包的當下,自然會造成美國的就業市場受到影響。
2019年的華為事件,以及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讓美國重新評估其政策,改採全面遏制中國科技進步和軍事發展的戰略。這標誌著美國政策從以市場為導向,轉向以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為核心。這也成為美國政府政策調整的背景之一。
照片來源:天下雜誌
「60%定律」與美中競爭
美國的「60%定律」指出,當一國經濟總量達到美國的60%,且有可能超越的趨勢時,該國便會被視為競爭對手,成為美國全力遏制的對象。歷史上,蘇聯與日本曾是這一定律的典型案例。而如今,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達到美國的65%,並且在貨物貿易、外匯儲備和創新科技領域中表現強勁,直接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因此,美國對中國展開了一系列技術封鎖與經濟打壓,試圖遏制其發展。
台灣:半導體奇蹟與地緣挑戰
由於代工的關係,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迅速崛起。2023年,半導體業占台灣出口總額的40%,而其中的台積電更是全球邏輯晶片的主要供應者,其市值占國內上市櫃半導體市值的三成以上。這使得半導體產業不僅在經濟上舉足輕重,其地緣政治地位也愈發敏感。
美國出於國家安全考量,施壓台積電赴美設廠,即使美國建廠成本比台灣高出兩成以上,但美國更重視國安利益,而非成本效益。同時,美國要求台積電接受補助,但附帶條件限制其10年內不得在中國擴展先進製程。此舉被認為是逐步將台灣的技術與產業價值外移,進一步削弱台灣的「矽盾」效應。
照片來源:海軍學術雙月刊
中國的追趕與挑戰
美國的技術封鎖,促使中國加速本土晶片技術的研發與投資。長期以來,中國產業發展多依賴引進技術,隨著經濟實力增強,逐步轉向對外投資,以快速縮短技術差距。然而,中國對美的投資結構中,87%以併購為主,特別是科技領域的大型併購案,頻頻引發美國的警惕。
有趣的是,中國甚至透過美國銀行的資助,設立中國企業,這些行動顯示了其靈活應對外部壓力的能力與策略。
《晶片對決》透過詳細的分析,讓讀者看到半導體如何在技術競爭、經濟發展和國際權力平衡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不論是台灣的面臨的困境、美國的壓力政策,還是中國的快速追趕,這場晶片競賽正在塑造全球未來的格局。讀完這本書,我深刻感受到半導體不僅是技術的巔峰,更是全球經濟與國際關係的核心力量。台灣的電腦與半導體產業真的很厲害!!
照片來源:博客來、海軍學術雙月刊、天下雜誌